本期导读:
◆ 我校陈平教授团队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我校荣获第八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专项赛冠军
◆ 我校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典型案例
◆ 我校首获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 我校副教授贾睿博士上榜“2024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
◆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正式发布 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我校陈平教授团队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日,2024中国国际西部光电子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上同步举行了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陈平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灵敏度多能谱X射线成像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一等奖。
此次获奖项目由我校独立完成。项目主要聚焦如何匹配结构、匹配材料组分的多能谱X射线成像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了射线能量、成像系统动态范围和检测对象之间的适配机理,提出了能量自适应的高动态多谱成像方法,攻克了多能谱解耦分离的难题,突破了成像系统固有动态范围的限制,使常规CT系统的能谱分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X射线成像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和能谱分辨率。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能量自适应的CT成像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6项,在IEEE TIM、IEEE TCI、OE、PR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5篇,培养国家优青1人,获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远东无损攀登奖等荣誉。项目成果服务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国家重点型号产品,还服务了全国两会、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活动。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在光学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此次学会共评选出“自然科学奖”10项、“技术发明奖”15项和“科技进步奖”21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
我校荣获第八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专项赛冠军
近日,以“虚拟演兵引领青年新风尚,智能博弈砺剑未来指挥官”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在合肥市举办。我校学生团队荣获“联合作战人机协同博弈挑战赛”冠军和“人人对抗主体赛”季军。此外,我校还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是本届大赛获得奖项最多的院校。
赛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我校与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协办。来自全国25个省、300多所军地院校的兵棋爱好者近2万名选手参赛。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是全国性国防教育公益主题赛事,于2017年首次举办,在国防教育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
我校高度重视兵棋推演赛事组织工作,截至目前,共承办国赛1次,协办国赛3次,承办山西赛区比赛8次,曾连续6次获得主体赛总冠军、2次获得专项赛冠军,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300余项,兵棋推演大赛已成为学校国防特色育人品牌。
通过参加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我校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智能决策、创新实践等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学校将继续依托军工特色优势,组织好兵棋推演大赛,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太行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培养更多高素质军工人才。
我校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典型案例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红色工业文化育人与大思政课建设交流座谈会在南理工江阴校区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莅临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校、共建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获评优秀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所在单位代表和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参加会议。我校申报的《“校企厂村”四维一体 构建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模式》,成功入选优秀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就积极开发红色工业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握正确方向,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讲好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健全“大思政”育人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推进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型号总师、企业家进校园,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政教学场景。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加强研究阐释,梳理凝练典型人物、大国重器相关的爱国奋斗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金牌导师和精品形势政策课。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发布了《红色工业文化育人江阴倡议》。会议现场,高校与企业代表集中签署了红色工业文化育人校企合作协议。在部属高校交流发言环节,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围绕用红色工业文化铸魂育人、构建特色“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进行了交流。
我校入选的典型案例《“校企厂村”四维一体 构建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模式》是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联合淮海工业集团、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太行工业学校”温庄旧址等多家兄弟单位共同打造,旨在进一步传承红色军工血脉,弘扬红色工业文化,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典型案例的成功入选对于提升和带动我校乃至全省的红色工业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校首获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日前在重庆大学落下帷幕。来自全国高校3378支团队报名参赛,共提交有效作品3085件。我校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6项。武志博、庞存锁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这是我校首次在该赛事获得全国一等奖,我校也是本届山西省唯一获全国一等奖的高校。
我校此次获全国一等奖的作品为: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贾寅智、辛泽洲、李书达、梁甲印组成的百链魔方队“百链魔方”——全向智能输送机器人项目(指导老师:武志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李定、孙嘉辰、石崔健、任梓然组成的雷盾队“雷霆卫”智能高压线路预警检测系统项目(指导老师:创新创业学院庞存锁)。获全国二等奖的作品为:软件学院学生高彬惠、刘耀、贾晓荣组成的心电感应队“心电智检”——基于深度学习的指尖心电远程监测系统项目(指导老师:李瑞红、杨剑)。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被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行业广泛认可的高层次、全国性重要赛事。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校副教授贾睿博士上榜“2024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
近日,第三届“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评选结果在上海隆重发布。我校仪器与电子学院郝晓剑教授团队副教授贾睿博士上榜。
该项评选活动由福布斯中国与福科无限携手发起。通过对青年海归菁英的细致描摹,共同以全球化思维梳理百年留学史,见证青年海归菁英群体投身祖国创业和创新洪流的速度与规模。本次评选,组委会分别从“商业”与“文化和科研领域”两个维度,遴选出了“影响力”和“成长力”两个类别的入选者。从类别上看,影响力类别共有25名入选者,成长力类别共有75名入选者。从领域上看,商业领域共有71名入选者,文化和科研领域共有29名入选者。企业的规模和融资角度方面,“影响力”类别入选者所在企业的估值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成长力”类别入选者所在企业的总估值近800亿元人民币。教育背景方面,90%以上的入选者拥有海外硕士及以上学历,30%左右的入选者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所属行业方面,拥有博士学位的入选者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金融等领域,超10%的入选者服务于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且已经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阶段性成果。某种程度上,历年累积的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名单,已经成为中国新商业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千姿勃发,各具峥嵘。
贾睿,英国牛津大学工程与科学全额奖学金博士,2024年5月入职中北大学,现为学校校聘副教授,太原市尖草坪区侨联副主席,深圳市工信局专家库成员,山西专家学者协会科技金融委员会理事,目前任职于仪器与电子学院郝晓剑教授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智能处理及超分辨率重建、目标识别检测、机器人核心软硬件技术以及伺服电机驱控器减速机等。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正式发布 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近日,中北大学全球校友上海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我校与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北京劢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正式签署协议,共同实施“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同时公布,中北大学-太行星座试验星——“中北大学一号”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发射。这也将成为山西高校首颗卫星。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的启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山西高校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填补了空白。项目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
我校航空宇航学院院长李京阳详细介绍了“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该星座由128颗智能卫星系统组成,计划通过四个阶段,最终于2035年底全部完成项目建设部署。其中,2025年先期发射的“中北大学一号”卫星将用于多项在轨新技术试验,为星座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校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的重要试验平台,为学校积累宝贵的卫星研制和发射经验,奠定产学研合作的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将极大提升中北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学校在国内外科研合作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该项目的推进不仅专注于技术创新,还注重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项目将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算法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项目的实施将推动航空航天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学校跨学科协同发展。通过这一平台,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航天事业及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