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 我校学子在多项学科竞赛中勇创佳绩
◆ 我校产学研项目荣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并首次亮相珠海航展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团来校调研交流
◆ 我校成功举办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先进材料及高质高效应用分会
◆ 我校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典型案例
◆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正式发布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 张吉福来校为师生讲授思政课
我校学子在多项学科竞赛中勇创佳绩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中,我校软件学院姚舜鑫、刘鑫、李元奇、崔子炅、李灵钰、王玉洁六位同学的作品《“基于信创平台(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智能调优软件”比赛方案》(指导教师:张静)荣获一等奖,取得了我校在该赛事的新突破。这也是山西省首次在该赛道荣获一等奖。
在第八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学生团队荣获“联合作战人机协同博弈挑战赛”冠军和“人人对抗主体赛”季军。此外,我校还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是本届大赛获得奖项最多的院校。
在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6项。这是我校首次在该赛事获得全国一等奖,我校也是本届山西省唯一获全国一等奖的高校。
我校产学研项目荣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并首次亮相珠海航展
11月19日,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我校航空宇航学院李京阳教授和郝文乾副教授的产学研项目“大载重比高稳定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技术研发与应用”喜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前,在11月12日-17日于珠海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我校和清航装备发布了最新款JZ-1200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起飞重量1.2吨,有效载重达0.6吨,续航时间超10小时,载重比达到50%,抗风等级达9级以上,可广泛适用于各类极端环境应用场景。这一成果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无人直升机技术实力突飞猛进的发展。
李京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采用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构型的无人直升机,在飞行速度、载重能力、抗风、高原性能等方面更为优越,具备火力打击、侦察监测、高原/海洋物资运送、应急搜救、消防灭火、行业巡检等能力。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仍属首创和唯一。
随着山西省通用航空产业的大力发展,采用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作为载具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我校航空宇航学院探索出一条能落地、能开花、能结果的新低空经济业态和科研模式,助力我省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团来校调研交流
11月19日,华为开发者创新中心总监童得力带领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华为教育信息化合作伙伴等一行九人来校交流访问。教务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及相关学院人员参加座谈会。双方聚焦信创人才培养、产教研学赛融合等方面深度交流,探索合作的新机遇与新路径。
座谈会上,童得力分享了华为信创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介绍了华为课程平台、云开发者创新中心以及人工智能实训平台,展示了华为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
结合我校“做中学”项目式课程改革理念,双方围绕如何将华为的创新实践成果融入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借助华为在信息技术国产化方面的优势推动科教融合、共建校级开发者创新中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双方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依托华为在ICT技术领域的先进理念与丰富实践经验,在课程共建、师资培训、科教融合、学科竞赛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教育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实力注入新动力。
我校成功举办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先进材料及高质高效应用分会
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先进材料及高质高效应用分会于11月30日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山西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大会以“深化产学研用实效,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深入研讨国际产学研用多维融合与提质赋能。来自中国、加拿大、丹麦、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出席大会并围绕产学研用合作的最新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化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我校现场签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项。
我校党委书记张晓永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赵贵哲主持。我校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合作部、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开幕式。
张晓永在致辞中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专家朋友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情况,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逻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则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突破口。学校始终坚持“两个聚焦、两个注重”,全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始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深入实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两翼齐飞”战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培养工程精英和时代栋梁。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推动教育的高水平开放,不断加强国际产学研用的合作,增强各方凝聚力,携手应对未来的挑战。
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eff Dahn教授、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李庆峰教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Genadii Bagliuk教授走进中北大讲堂,分别以“玄武岩新材料的发展态势与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钢铁行业新质生产力”“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迁移行为的观察及其重要性研究”“燃料电池用的质子交换膜材料——功能与进展”“粉末冶金新技术在复合材料制造及铸造合金改性中的应用”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
此次大会还开设了金属材料及成形技术、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四个分论坛,36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00余名师生现场参加了学习交流。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加速了科技创新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推进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助力了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我校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项目
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典型案例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红色工业文化育人与大思政课建设交流座谈会在南理工江阴校区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莅临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校、共建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获评优秀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所在单位代表和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参加会议。我校申报的《“校企厂村”四维一体 构建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模式》,成功入选优秀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就积极开发红色工业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握正确方向,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讲好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健全“大思政”育人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推进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型号总师、企业家进校园,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政教学场景。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加强研究阐释,梳理凝练典型人物、大国重器相关的爱国奋斗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出一批金牌导师和精品形势政策课。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发布了《红色工业文化育人江阴倡议》。会议现场,高校与企业代表集中签署了红色工业文化育人校企合作协议。在部属高校交流发言环节,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围绕用红色工业文化铸魂育人、构建特色“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进行了交流。
我校入选的典型案例《“校企厂村”四维一体构建红色工业文化育人创新模式》是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联合淮海工业集团、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太行工业学校”温庄旧址等多家兄弟单位共同打造,旨在进一步传承红色军工血脉,弘扬红色工业文化,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典型案例的成功入选对于提升和带动我校乃至全省的红色工业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北大讲堂-太行讲座”开讲
新加坡工程院苏荣才院士受邀作学术报告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启动建设“中北大讲堂-太行讲座(太行论坛)”,致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助力师生提升综合素养,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创建。12月23日,仪器与电子学院特邀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苏荣才教授做客“中北大讲堂-太行讲座”作专题学术报告。
校长陈钱与苏荣才院士会谈时表示,学校将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发展。
报告会上,苏荣才院士围绕如何高效利用稀疏传感器观测数据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融合、快速重建复杂物理场展开,内容涵盖物理场的主成分分析(PCA)、回归建模及基于特征值的贪婪算法优化传感器布置,并结合实际案例与仿真数据,展示了该技术在智能系统与节能工程中的应用潜力。报告会结束后,苏荣才院士和仪器与电子学院师生进行了传感器技术和算法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苏荣才,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原新加坡《科学与技术规划2010》委员会成员,现任智能系统与传感网络技术扫描委员会主席。其研究领域涵盖鲁棒控制、滤波与估计、分布式控制与优化、网络控制系统、传感器网络与融合、人工智能及其在节能系统中的应用等。发表3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并荣获SPIE光子创新大赛总冠军、新加坡工程师学会杰出工程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及国家级荣誉,Google Scholar引用量超18,000次,H指数为71。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正式发布
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12月29日,中北大学全球校友上海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我校与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北京劢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正式签署协议,共同实施“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同时公布,中北大学-太行星座试验星——“中北大学一号”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发射。这也将成为山西高校首颗卫星。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的启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山西高校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填补了空白。项目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
我校航空宇航学院院长李京阳详细介绍了“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该星座由128颗智能卫星系统组成,计划通过四个阶段,最终于2035年底全部完成项目建设部署。其中,2025年先期发射的“中北大学一号”卫星将用于多项在轨新技术试验,为星座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校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的重要试验平台,为学校积累宝贵的卫星研制和发射经验,奠定产学研合作的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将极大提升中北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学校在国内外科研合作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该项目的推进不仅专注于技术创新,还注重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项目将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算法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项目的实施将推动航空航天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学校跨学科协同发展。通过这一平台,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航天事业及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吉福来校为师生讲授思政课
12月2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吉福来到我校,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为题,为师生讲授思政课并进行座谈交流。
张吉福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及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厚植为民情怀,用好山西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