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2月中旬,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厅字[2020]70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学校特建立信息机制,向上级部门定期总结报告工作进展,以便于上级指导工作,同时督促激励全校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推动文件精神落地见效。
本期导读:
◆ 副省长于英杰在中北大学调研
◆ 科技部与山西省“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议在京举行
◆ 中北大学教师团队代表山西高校参加2021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获佳绩
◆ 中北大学赵宇宏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子刊
副省长于英杰在中北大学调研
8月3日,山西省副省长于英杰在中北大学就科技工作进行调研。省科技厅厅长卫英慧、省教育厅副厅长马骏及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杨锦耀、调研处处长曾军顺等陪同。
在校党委书记沈兴全、校长熊继军陪同下,于英杰副省长首先参观了学校建校80周年科技成果展、省部共建动态测试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复杂构建挤压成型技术创新中心等,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实地指导。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于英杰副省长听取了校长熊继军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目标等方面的汇报,以及与会校领导对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高校是我省非常重要的科技力量。中北大学作为人民军工的第一所学校,为国家载人航天和武器装备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为山西转型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他表示,在我省“十四五”转型发展、创新生态建设和未来发展布局中,中北大学的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在省里所占分量很重,要切实发挥好“主力军、发动机、排头兵、领头雁”作用,以此为引领,全面发展好学校科研工作。他对学校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继续保持“十三五”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十四五”实现科研大发展。二是按照省委支持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规划,努力完成好各项科技工作,为山西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是高度重视并全力建设好省里布局给中北的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
针对校领导提出的推动国家级平台突破、作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设立省国防奖、建设智能装备山西省实验室、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学科平台等建议,于英杰一一给予回应,表示,符合条件的,省里将给予大力支持。
沈兴全代表学校向省领导来校调研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认真学习于英杰副省长指示要求,并落实到工作中,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期望,一定把工作做得更好。
校领导薛智、雷锋斌、贾维河、曾建潮、赵贵哲、李东光、苏铁熊、刘俊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科技部与山西省“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议在京举行
8月16日,科技部与山西省“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山西省副省长于英杰出席。山西省科技厅厅长卫英慧、我校校长熊继军、实验室主任张文栋教授等参加。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主持。
于英杰代表省政府感谢科技部长期以来对山西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他说,山西省正在积极落实习总书记三年两次到山西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率先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抓手。他表示,山西省在“十四五”期间目标建成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作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及未来转型发展新技术的依托平台,省里每年将给予该实验室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希望得到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张雨东代表科技部表示,中北大学作为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院校,历史光荣、底蕴深厚。希望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扬黄崖洞精神,把实验室建成一个典范。他表示,科技部将全力支持“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同时提出相关要求与建议: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准确,坚持国家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问题;建议地方经费支持向人才倾斜,打造好人才队伍,做好培训工作;建议山西省内的实验室多组织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水平和能力。
叶玉江表示,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已经完全具备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条件。他对今后实验室建设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聚焦任务,做出一些有影响的成果;二是完成国家和山西省的重大任务,为国家多做贡献;三是创造积累一些好的经验,为山西省内实验室建设做出示范。
卫英慧代表省科技厅表示,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已成为我省科技领域一张亮眼的名片。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实验室发展,在平台建设、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与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一起为实验室的健康、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熊继军代表中北大学汇报了依托单位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保障情况。他表示,在省部共建实验室期间,学校将配套不低于1:1省拨经费用于科研立项、条件改善、人才培养,并进一步筹集1.5亿元建设3万平米实验室大楼。
张文栋教授从实验室建设意义、总体目标和研究方向、现有基础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汇报了实验室申报工作情况。
中北大学教师团队代表山西高校参加2021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获佳绩
近日,2021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英语类专业组比赛圆满落幕。来自全国32个团队、141位教师分四个赛场进行角逐。经过教学设计介绍、课堂教学展示、现场问答三个环节的激烈比拼,作为山西省唯一晋级全国半决赛的中北大学英语专业团队(高晋芳、柴瑞琴、李兵绒、李建明)荣获全国半决赛二等奖、总决赛三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大赛的新突破。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创办于2013年,是面向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的大型公益赛事。大赛以引领教学发展、创新教学理念、交流教学方法为宗旨,以专业水准、规范流程、科学评价为原则,以多语种、多层次、多模式为特色,在全国高校外语教育领域广受认可,被连续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数据来源。
本次大赛主题为“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比赛涉及英语类专业综合英语、写作、口语、视听说、跨文化沟通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文学、语言学、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课程,充分展示了各院校的教学特色与教师风采。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教师在教学中一直重视理论指导,借鉴“产出导向法”“跨文化思辨教学理念”等理论与方法,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关注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时事热点、文化典籍、楷模事迹,培根铸魂;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合理使用教材,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此次获奖必将激励学院外语系继续与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同担使命,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分享特色教学经验,为实现“育人、育才、育己”不懈努力,共绘外语教育时代画卷。
中北大学赵宇宏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子刊
BCC结构的Mg-Li-Al体系的淬火强化机制是世界性难题,针对该难题,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赵宇宏教授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辛同正博士、清华大学李晓雁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L Q Chen教授及新南威尔士大学Michael教授等,经过2年多的合作攻关,研发了一种经低温超快速调幅分解机制强化的新型超轻高强Mg-14Li-7Al(LA147, wt. %)镁合金,其比强度(470~500kN m Kg-1)几乎超过了其他所有工程合金。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high specific strength in a magnesium alloy strengthened by spinodal decomposi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DOI:10.1126/sciadv.abf3039),该期刊是Science大子刊,我校赵宇宏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辛同正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轻质、高强镁合金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成果。
该工作采用实验研究、相场模拟、原位结构分析、分子动力学计算等方法,提出LA147镁合金室温快速和大量强化是由调幅分解引起的,这是一种迄今尚未报道过的镁及镁合金强化机制,可为轻质、高强镁合金制备与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